pfg655

大司马大将军长平烈侯是我男神,所有的资料整理都是为了以后写同人文备用的。

匈奴始末

       其实本来我只打算搜集一下汉武帝末年打匈奴的情况,后来考虑了一下完整性和可对比性,决定将匈奴和中原之间的碰撞整个整理一下,结果就是我发现匈奴太能折腾了。以前对北边那群汉子的印象就是骑在马上能跑能射,来去如风,力大无脑,(所以我总爱吐槽一把宋朝),可整理后我觉得也许当他们以几个上百个部落的形式存在时可能是这样,可一旦统一起来,和中原王朝确实可以称得上是两个帝国之间的较量。(亚洲这片地果然统一才是硬道理)。在较量中,匈奴那边有阳谋也能使阴谋,时不时还能看穿一把汉朝的小算盘,然后再送你个糖衣炮弹。总之,我觉得就像是天平的两边,不停地增减砝码,就算天平已经朝我方倾斜了,一个误操作,可能就少了点砝码,这点变化一时间可能不影响大势,但时间长了就不保证了。(请不要马上想到汉武帝,还有能在形势更大好的情况下比他更能作的)。不过好在一点的是,汉朝这边貌似喜欢在砝码多的时候自己减砝码,而匈奴那边是在自己砝码少的时候更喜欢减砝码。

   (一)冒顿前 (自淳维以至头曼千有馀岁,时大时小,别散分离)

        据说在尧舜的时候,中国北边就有山戎、猃狁、荤粥之类的北蛮,而匈奴则据说是夏朝的后裔,叫淳维。然后这些戎夷就开始了和中原的纠缠。在西晋五胡乱华时有两个匈奴建立起的国家,前一个是刘渊,号称要复兴汉业,后一个是赫连勃勃,建立大夏,夏这个名字就是因为他觉得他们匈奴是夏朝后裔,所以他们的理想是复兴大禹之业。真是一个比一个祖宗牛掰,一个比一个理想高大。

夏朝时:有个叫公刘的原本掌农事的官跑到了西戎的地盘上,在豳(彬县、旬邑县)这个地方建起了都城。

商周之际:周朝先祖亶父被西戎攻击,逃到了岐山下,然后豳人追随亶父建造都城,成立周国。

感觉一开始好像是中原有一部分人到西北边戎狄的部落里开荒去了,开着开着开大了,又跑回了中国,顺便将蛮夷挡回北边。

周朝:(1)武王伐纣后,虽然在雒(洛阳)建立城邑,但仍然定都酆鄗(西   安市),将戎夷放逐到泾水洛水(渭河支流)北边,让它们定时朝贡。

        (2)周穆王:戎夷开始不朝贡了;

        (3)周幽王:犬戎与申侯(女儿申后和外孙被废了)杀了周幽王,开始居住于泾水渭水之间,侵扰中国。这时秦国怒刷一笔存在感,参与了救援周朝,之后的周平王就许诺秦襄公,赶走西戎,地盘就是你秦的了。

春秋

           (1)秦襄公将西戎赶到了岐山下;

           (2)山戎又攻打燕国,齐桓公北伐山戎,赶走了山戎;

            (3)戎狄跑到洛邑,赶跑了周襄王,开始大肆侵略中原了;

            (4)晋文公赶走了戎翟,让周襄王又回到了洛邑;

秦国那边有西戎,晋国北边那边有林胡、楼烦之戎,燕北有东胡、山戎,总之,那时有百来个“戎”吧。

战国

           (1)秦国杀义渠戎王后,筑长城,有陇西、北地、上郡;

            (2)赵国破林胡、楼烦。筑长城,有云中、雁门、代郡;

            (3)燕国破走东胡后,筑长城,有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郡;

这些郡都是以后西汉的抗匈前线啊。

秦朝

        蒙恬将十万之众北击胡,悉收河南地;

这个时候北边,西边的那些”戎“”胡“的形式是东胡强,月氏盛,匈奴被秦国打掉一波血。不过秦朝很快就灭亡了,匈奴又占领了河南(黄河以南)地。

  

 (二)冒顿时期(秦末西汉初)

         北边西边的那些蛮夷们终于迎来了他们的天降紫微星,差不多和中原前后脚走上统一之路。冒顿先干掉了他爹,他后母,他弟,和不服的大臣,自立为单于,然后向北臣服了浑庾、屈射、丁零、鬲昆、薪犁之国,向东灭东胡王,向西击走月氏,定楼兰、乌孙、呼揭及其旁二十六国,向南并楼烦、白羊河南王(很熟悉吧,以后卫青的经验包),抢回了河南地,战线又推进到了燕、代。   

 

下面以列表的形式列出汉朝和匈奴的接触。

(三)西汉高惠文景时期



这段时间汉朝的政策是和亲,但匈奴仍时不时入侵,大概本着能抢干嘛不抢的想法,而且不一定是大单于帅兵来抢,其他左右贤王这类的也可能带着自己的部落来抢一把。同时匈奴那边也有投降汉朝的。毕竟北边好地方不多,比如那个投降匈奴被封为东胡卢王的卢绾,记载有“为蛮夷所侵夺,常思复归”,这是投降到匈奴的汉人受到的待遇,可能某些匈奴里的小王日子也过的不咋地。但总体上这还是匈奴的好时光,有什么内部摩擦都好说,等日后连连受重创时,匈奴人内部就不一定还能基本保持和睦,内讧这种游牧民族的衰败之路就避免不了了。

虽然这段时间的主题是和亲,汉朝每次反击匈奴都是不出塞,但汉朝除了积累国力外,也做了其他打击匈奴的准备,比如养马,被军械,贾谊就上书要求反击匈奴,晁错也上书各种对付匈奴的策略。


(四)西汉孝武时期



            这段时间应该是汉朝和匈奴碰撞最激烈的时期,双方对敌政策都需要不断进行大力改变。

        汉武前期和中期,或者说元封之前吧, “北攘匈奴,降昆邪十万之众,置五属国,起朔方,以夺其肥饶之地;东伐朝鲜,起玄菟、乐浪,以断匈奴之左臂;西伐大宛,并三十六国,结乌孙,起敦煌、酒泉、张掖,以鬲婼羌,裂匈奴之右肩”的整体战略目标完成的差不多了,还剩下一些西域的经营。河朔河西等各种战略要地都在汉朝手里了,匈奴已经从求发展退到求生存了。匈奴人哭焉支山在卫霍列传里,哭阴山却在匈奴列传里,摔,大将军相关的史料真是分散得不能再分散了。

        从列表中可以看出在元朔元狩年间,也就是卫霍节节胜利,步步蚕食匈奴的时候,匈奴也在疯狂地报复,这个匈奴人心情咱们可以理解,一直以为可以想怎么薅就怎么薅的肥羊居然敢咬自己,而且咬了一口又一口,一时之间实在难以接受。不过再怎么难以接受也得接受了。元封元年,野猪自己带着18万骑兵跑到朔方,找不到匈奴后就派使者去放话,让他们能打就打,不能打就投降吧。匈奴单于很生气,但也不能咋地,“终不肯为寇于汉边,休养士马,习射猎,数使使好辞甘言求和亲”。

            汉匈双方形势转变到了这一步,可以说优势完全在汉朝了,至少主动权在汉朝了,从汉武后双方的发展来看,汉朝的政策也需要变一变了。以东汉的大将军梁商(这是位谦柔虚己的大将军,虽然他儿子是有名的跋扈将军)的话来说,就是“穷鸟困兽,皆知救死”,匈奴现在就是穷鸟困兽了,逼太紧可能效果不会太好,可以考虑一手打击,一手招降,同时挑拨或静等匈奴内乱。

            说招降吧,元封年间到太初年间汉武帝确实考虑过和平点的手段。(因为元封五年这个捅刀子的年份,lofter上以前有人八过元封四年汉武帝那次派使者态度不是那么强硬,以及最终和谈失败是不是和大将军快去茂陵了有关系)。除了这次失败的和谈,元封年间,汉武帝还遣江都王建女细君为公主,和亲乌孙来削弱匈奴在西域的力量。汉书上只说是元封中,但从史记上说之前是汉武帝让赵破奴破楼兰后(元封三年)打算举兵威以困乌孙、大宛之属,那么这个和亲乌孙就是元丰三年后,可能又是一个元封四年汉武帝态度软化的事情(资治通鉴放在元封六年)。在元封末到太初初,汉朝还使了一些非战争的手段,不过都失败了。元封六年,汉朝派了两个使者,一个见单于,一个见右贤王,想挑拨离间,可惜匈奴人将使者都送到了单于那。太初元年,匈奴那边的左大都尉想杀单于,让汉朝派兵来接他,无奈这个计划也失败了,左大都尉被单于杀了,赵破奴一不小心也不俘虏了。介于之前和之后汉武帝的态度都挺强硬的,这些元封末到太初初的一些非战争手段和大将军的情况有没有关系,就自由心证了。

        既然匈奴在崩之前还要坚持一会,那汉朝决定还是继续打击,加快他崩溃吧。然后我们从列表里看,元封后对匈奴的用兵,勉强说还行。赵破奴晚上出去找水结果被捉了,地下相见不知道小霍要说些什么;李广利是打赢了点然后就被围了,然后双方交战谁都不利,最后他还投降了,其他人基本处于无所得状态或不输不赢状态。这时候匈奴是困兽求生存,人家绝对不想输。我想吐槽的是这时候野猪还挺阔绰的,不提其他人几万几万骑的,仅李广利一个人就能带着六七万的骑兵,后来王莽比汉武帝还阔绰时,他的部下曾经这么劝说过:“大用民力,功不可必立,臣伏忧之。今既发兵,宜纵先至者,令臣尤等深入霆击,且以创艾胡虏”。这时候兵出的多效果不一定好,最好还是有人能横绝沙漠,深入霆击,灵活应战,还要注意不要掉到匈奴的包围圈里,这个要求嘛,野猪你要照着以前的样子认真去求贤,不要去搞迷信了。

            虽然汉武后期汉朝所费颇多但收获不大,但毕竟战略优势在汉朝,兵士的战斗力也在那,双方交战匈奴也占不到便宜,最后是匈奴主动想和汉朝和亲了。

 

(五)西汉昭宣时期



            昭宣是休养生息期间,但我汉的休养生息不太一样。孝昭帝时期匈奴是一边想求和一边又挑衅,汉朝的态度是敢挑衅就绝对回击,霍光的态度还特别务实,反正我不能白白出兵,你要是打不着匈奴,那就打乌桓,反正不能无所得。

            到孝宣帝时,匈奴终于开始崩了,首先他们已经没什么战斗意志了,我汉出个兵,人杀不了多少,牛羊倒是赶回来一群一群的。(这才对嘛,不管怎样,出兵一定要捞点回来。果然刘卫生子霍去病,霍卫生子霍小光。)最后匈奴内部来了场大爆炸,除了本来的单于外炸出了五个单于,原单于自杀,五单于归于一个,为南匈奴的呼韩邪单于,剩下的匈奴又炸一次,炸出两个单于,归于一个,为北匈奴郅支单于。屋漏偏逢连夜雨,匈奴内讧的时候,原先的东西北面臣服的小弟要么自己打,要么拜托汉朝一起打。

            这是匈奴终于撑不下去了,南匈奴这边为面子扭捏了一会,最后想到“事汉则安存,不事则危亡”,生死大于面子,还是痛下决心引众南塞,单于入朝。北匈奴那边虽然也送质子了,但还想再垂死挣扎一回。


(六)西汉元成哀时期



            南匈奴很安分,北匈奴郅支单于怨恨汉朝帮南匈奴不帮他们,结果被陈汤虽远必诛了,然后南匈奴更安分了。这段时间基本就是匈奴来朝,汉朝招待,偶尔汉朝还要调解一下匈奴和西域的纷争。

            匈奴安分了,然后汉朝又开始有作的迹象了。1)元帝时期,昭君出塞后,单于上书说他愿意保塞上谷以西至敦煌,请求汉朝罢边备塞吏卒。然后有司议论居然觉得这样挺好的。幸亏这时郎中侯应还知道居安思危,进谏阻止了此事。汉宣帝行事颇有武帝之风,不知道他儿子怎么就一点记不住前辈的经验。2)汉成帝时,夏侯藩劝说大司马王根向匈奴讨要一块能生奇材木做箭材的地,汉成帝听王根所说觉得此事于汉有利,但有担心直接向单于要,万一要不到有损自己威信,就让夏侯藩去劝说单于献地。匈奴智商此时上线,以先父地不敢失推了,结果汉朝这边就发诏书给单于说求地这事是夏侯藩矫诏。要块地,还是和军事相关的地,结果要成了这样。3)汉哀帝时,匈奴上书请求入朝,结果公卿认为花费太多,让匈奴使节回去了,还好杨雄上书,让皇帝不要“百年劳之,一日失之”,崽卖爷田不心疼,召回了匈奴使者。

            总体还说匈奴很安分,虽然元成哀这三代皇帝的智商和祖宗有次元壁,但和后来王莽比,至少人家还被大臣劝住了。

            PS: 陈汤这次的虽远必诛是无诏发兵的,他当时是甘延寿的副校尉。陈汤劝甘延寿说北匈奴郅支单于即不能自保也无处可逃,杀了他可成千载之功。甘延寿打算上奏朝廷请示一下,回头一看陈汤已经矫制把兵集结了,箭在弦上,不得不发,那就只能出兵了,等打完了再和朝廷汇报一下。陈汤矫制发兵是因为他觉得朝廷公卿没见识,估计不会同意,自己还是先斩后奏的好。果然事情传回朝廷后丞相御史大夫要议罪,车骑将军右将军要议功。汉元帝不知道怎么决定的时候,宗正刘向进言说大功不录小过,何况当年李广利打个大宛费了多少人力物力最后野猪都给他封了侯,陈汤他们不费粮不费人的更应该奖赏了。最后甘延寿和陈汤因此事封侯。虽然李广利被认为是废物,但他的用处真的挺多的,一则说明没有靠国力能躺赢的事,二则死前能诅咒一把匈奴,三则这还搭救了陈汤他们,牺牲他一个,造福千万家。关于无诏发兵这事,当年央视不知道出于什么心态,硬是虚构了一出甘泉宫的虐心大戏,让卫青无诏发兵,野猪怒收虎符。野猪你看看你当时的反应,再看看你曾曾孙子,怪不得你后来想顺毛时大将军就是一副我自岿然不动的样子呢。

 

(七)王莽时期



            搞事小能手王莽上线了,不愧是装孝顺装道德模范的成功典范,王莽在挑衅匈奴方面不从实处着手,全看虚名,结果国内边境都被他搅得动乱不已。来看几个例子:

            1)让王昭君的女儿来侍候太后来显示太后威徳;

            2)劝说单于改名,因为中国不得有二名,(小霍直接扔给他一头鹿),然后人家单于名字从四个字囊知牙斯变成了一个字知;

            3)给匈奴单于改名叫降奴服于;

        4)王莽篡位后,给单于弄了新印章,印文从“匈奴单于玺”变成了“新匈奴单于章”,单于看见印文不高兴,还想要以前的汉朝的印,结果王莽派来的人早已经把原印毁了。单于几番贿赂想要回原印都不成功。

      5)匈奴右骨都侯当时娶了王昭君的女儿,单于有什么动静都会报给汉朝,结果王莽想把人骗到长安来封了个后安公。

 

(八)东汉时期



            趁着西汉东汉交接之际,匈奴又想起了他们冒顿时期的光荣,打算小作一把,不过没撑多久,光武帝末期时终于认清了现实,它们做的也只是困兽之斗而已,所以很干脆地求和了。整体上匈奴处境混乱,分成南北两部,互相伤害,南部因为先和汉朝交好,所以时不时还会撺掇汉朝一起去打北部的匈奴,但南部匈奴自己也时不时闹内讧,同时南部北部匈奴还被鲜卑人打击。这中间汉朝在匈奴安分的时期也接受他们的求和,不安分的时候就打,可以自己打,可以喊南匈奴一起去打北匈奴,也可以喊鲜卑一起去打匈奴。到东汉末期天下动乱时期,匈奴大概又想作一把了,不过显然这时它已经不是北边的霸主,而是又成了和鲜卑,乌桓等一起作为北边各种混乱的蛮戎夷狄了。

            东汉时期最有名的就是窦宪的燕然勒石了。窦宪,也会外戚,孝章帝皇后的弟弟,孝和帝时期,他姐姐成为太后,不过孝和帝是在母亲被窦太后害死后由窦太后抚养了。窦宪的性格,后汉书说是睚眦必报,都敢派刺客杀了齐王的儿子都乡侯,事发后怕自己会被问罪,就请求去打匈奴来赎罪。正好孝和永元元年南匈奴单于上书给汉朝请求一起打北匈奴,窦宪作为车骑将军,带着汉军,羌胡军,南匈奴军大败北匈奴,勒石纪功。因为这次的功劳,皇帝直接派使节到塞外拜窦宪为大将军,第二年又封为冠军侯,而且东汉初期时大将军是位在公下的,(估计西汉大将军造成的阴影,但这绝对和卫青无关),这次因为窦宪的这个功劳,朝廷让大将军又位在三公上,想到群臣下大将军了不?这个cosplay证明皇帝绝对是老刘家的人。按老刘家的传统,接下来的cosplay也可以想到了,这个窦宪走完了大将军,冠军侯的路后就开始往霍光那方向发展了,“刺史、守令多出其门,朝臣震慑,望风承旨”,最后作为宫斗神通的孝和帝忍而不发后一举收捕其党羽,让窦宪就国后逼其自杀。

        顺便再列一下东西汉作为大将军的皇后兄弟们:(1)王凤:专权,行多骄僭,王莽他叔;(2)窦宪:睚眦必报,被自杀;(3)粱冀:跋扈将军,被自杀;(4)邓骘:推升贤士,节俭律己,忠劳王室,被自杀;(5)何进:人品还行,智商不够,引董卓入京,被十常侍所杀。这么一看是不是觉得卫青真的很难得?


九)三国魏晋南北朝

匈奴即将退场,刘渊和赫连勃勃回光返照一把后新的游牧民族上场了。

            三国开始史书不给匈奴单独作传了,因为他们已经和并、凉、匈奴、屠各、湟中、义从并列为八种西羌,长江后浪推前浪,鲜卑乌桓(东胡)的已经拍上来了。以前乌桓鲜卑是跟着汉朝打匈奴,或者跟着匈奴侵略一把汉朝边境,三国时他们开始南钞汉边,北拒丁令,东却夫馀,西击乌孙,尽据匈奴故地了。

            PS:三国志随便翻一下,发现好多人特别爱提小霍匈奴未灭,何以家为的事。已看见的有:1)王朗(b站熟人)给曹丕的上书; 2)曹植给曹丕的上书; 3)高柔给曹丕的上书; 4)赵云推辞刘备的赏赐;5)陆抗给孙皓的上书。魏蜀吴三家俱全。这里面有纯字面意思的不要盖华丽房子,有的是表达自己志向,打击外敌,有的是坚持武将不爱财的优良品质,有的是要居安思危,全方位多角度的阅读理解。

            三国最终归晋,但开国之后马上就是八王之乱了,司马家将中原北部打的稀烂,这时候北边内附的五胡匈奴、羯、鲜卑、氐、羌及汉人分别建立起了十六个国家:1)匈奴:2个,汉赵,胡夏;2)氐:3个,成汉,前秦,后凉;3)羯:1个,后赵;4)鲜卑:4个,前燕,西秦,南凉,南燕;5)羌:1个,后秦。最终北边归于北魏,南边东晋亡了后进入南朝,整体进入南北朝时期。

            南北朝时期,北边是北魏,东魏后北齐,西魏后北周,南边是宋齐梁陈。最终隋篡北周灭南陈后中原再度一统。这时候匈奴这个前辈已经被拍死在沙滩上了,当年被冒顿统一的东胡系里的鲜卑、柔然崛起,然后柔然统治下的突厥,据说是匈奴的别种,又打败柔然建国了,所以我们北边的邻居们也是风水轮流转,而且恰恰好到汉唐时转到的都是匈奴这一系?




*************************************************************************************************

*********************************************总结线*******************************************

*************************************************************************************************

一)汉武及汉武前大臣上书对匈政策

和或者不不主动打:和亲最开始是刘敬对汉高祖刘邦的建议,苦于汉初那情况,这确实是一时之策。

之后大臣建议和亲或者不主动打的主要有这么几个理由:

1)没事不要惹事,妄动兵戈;(发言人:严安,汲黯,狄山)

2)匈奴与鸟兽无异,不能当人看的,而且要他们人或地都没用;(发言人:韩安国;然后野猪朝你扔了一只冒顿单于,让你和冒顿说说地有没有用);

3)匈奴不是能用礼仪教化的,直接给钱就好,贿赂匈奴的钱总比军费少,然后再让匈奴派质子,担心儿子应该就不会侵略了;(发言人:董仲舒;这个班固在汉书里直接开喷,你莫不是在梦里才看见匈奴会派儿子为质?而且凭什么割剥百姓,以奉寇雠,然后还指望根本不守信的匈奴会遵守和亲后互不侵犯之约?拿钱给敌人还不如整治整治边塞安防武器装备。)

4)兵久易生变,大军长期在外,主将一旦有异心,对中央政权不利;(发言人:严安,主父偃)

5)匈奴与鸟兽无异,很难打,而且花费会很大。(发言人:主父偃)

PS: 这里要单独八一下主父偃这位神奇人物。上面的发言就是他找汉武帝自荐时写的。他当时写了九条,八条关于律令,一条关于不要打匈奴。推恩令是在他被汉武帝提拔任用后才提的。大家都知道他当年自荐前是找卫青帮忙推荐,卫青行事是被太史公盖章和柔媚上的,居然愣是给汉武帝推荐了好几次,而主父偃被汉武帝重用后除了用来削藩,他还提议立卫子夫为后,建朔方城作为打匈奴的基地。那么问题来了,主父偃当年找卫青到底说了什么可以让卫青这么赏识他,汉武帝不同意的情况还要再三推荐?一般我们认为是汉武帝明白以后要用他对付诸侯,为了保全卫青所以不让卫青和主父偃搭上关系。不过我们还可以不负责任地在发散一下脑洞。

1)当年卫青看了主父偃关于律令的那几条后很欣赏,就极力推荐给野猪。酷吏里的减宣就是卫青当年推荐给野猪的。据说秦朝时当公务员前要先培训,培训老师都是司法人员,讲授的都是律法和政令,可能当年野猪给卫青找的启蒙老师也是个司法老师吧。不过如果这样的话野猪没有理由不接受。

2)卫青当年除了侍中,建章监,还有一个太中大夫的官职,大夫掌议论,也许卫青当年看了主父偃谏伐匈奴的上书后跑去找汉武帝。然后

青草:陛下,匈奴自古以来就是很难管制的

野猪:马邑之围失败了,这个主父偃还顺竿子爬吹匈奴难对付,不见。

青草:陛下,打匈奴很费钱的

野猪:所有花费我包了,这个你不用担心。(Os:老子心心念念培养的大将军还没出炉呢,主父偃你不要把人带歪了,不见。)

青草:陛下,老是打战不好,大军长期在外易生变啊,就像秦朝末年那样。

野猪:(os:主父偃,你离卫青远点,不要再挑拨朕和仲卿的关系了。朕说为什么卫青总像和朕隔着什么呢。)这个主父偃,不见,还有,仲卿你也不要再见他了。

再来一个所谓“和柔媚上”的不负责任的yy:

青草:陛下,不宜妄动兵戈啊;

野猪:仲卿,你说李广,公孙弘,公孙贺他们行不行?万一又和上次马邑一样。。。

青草:那要不,我也去看看?

野猪:^-^

青草:陛下,桑弘羊的算筹宣室里都放不下了,打匈奴的预算会不会太高了?

野猪:仲卿啊,匈奴占着河南地,说不定啥时甘泉宫又能看见烽火了,朕一想到这连觉都睡不好了。。。

青草:那要不,臣去把河南地抢回来?

野猪:^-^

青草:陛下,我们对匈奴动兵已经有十年了,时间久了底下军心会不会不稳?

野猪:仲卿,朕想这一次把左贤王单于都干掉,以后边境就安稳了,你看要不要让去病一次打两个?

青草:陛下,要不我分一路吧?

野猪:^-^

若干年后,当太史公回到长安,听到宫里的小黄门在给同伴讲述你所不知道的大将军二三事(如上),马上掏出毛笔和竹简,刷刷刷记下了“和柔媚上”。

附其他策略:

1)刘敬:汉高祖时,徙民实边:臣愿陛下徙齐诸田,楚昭、屈、景,燕、赵、韩、魏后,及豪桀名家居关中。无事,可以备胡;诸侯有变,亦足率以东伐。此强本弱末之术也

2)贾谊:汉文帝时,夷狄徵令,是主上之操也;天子共贡,是臣下之礼也。足反居上,首顾居下,倒县如此,莫之能解,犹为国有人乎?。。。陛下何忍以帝皇之号为戎人诸侯,势既卑辱,而祸不息,长此安穷!进谋者率以为是,固不可解也,亡具甚矣。

3)晁错:汉文帝时,1)择将“有必胜之将,无必胜之民。”2)练兵备军械,匈奴之长技三,中国之长技五 3)利用匈奴降将了解匈奴,车骑步并行。

2)王恢:武帝建元六年:汉与匈奴和亲,率不过数岁即复倍约。不如勿许,兴兵击之,然匈奴侵盗不已者,无它,以不恐之故耳

3)主父偃:武帝元朔二年,偃盛言朔方地肥饶,外阻河,蒙恬城之以逐匈奴,内省转输戍漕,广中国,灭胡之本也

4)  齐人延年,汉武中, 上书言:河出昆仑,经中国,注勃海,是其地势西北高而东南下也。可案图书,观地形,令水工准高下,开大河上领,出之胡中,东注之海。如此,关东长无水灾,北边不忧匈奴,可以省堤防备塞,士卒转输,胡寇侵盗,覆军杀将,暴骨原野之患。天下常备匈奴而不忧百越者,以其水绝壤断也。此功壹成,万世大利。

                     

三)匈奴人对土地对看重

1)冒顿灭东胡前,群臣或曰:“此弃地,予之亦可,勿予亦可。”于是冒顿大怒曰:“地者,国之本也,柰何予之!”诸言予之者,皆斩之。

2)汉成帝时,夏侯藩劝说大司马王根向匈奴讨要能生奇材木做箭材的地,不过匈奴几番推诿,言“先父地,不敢失也”,还是没给。

对于那些可以随便放弃国土的人,连不通礼义的匈奴人都能怼他们。

 

四)逃跑技能点满了的匈奴

            1)孝武元朔五年,匈奴右贤王当青等兵,以为汉兵不能至此,饮醉,汉兵夜至,围右贤王。右贤王惊,夜逃,独与其爱妾一人骑数百驰,溃围北去。

            2)孝武元狩四年,(开打前)薄莫,单于遂乘六裸,壮骑可数百,直冒汉围西北驰去。

            3)孝武元狩四年,汉骠骑将军之出代二千馀里,与左贤王接战,汉兵得胡首虏凡七万馀级,左贤王将皆遁走

4)孝和永元元年,首虏二十馀万人,北单于奔走。

            5)孝和永元二年,单于被创,墯马复上,将轻骑数十遁走,仅而免脱。

            6)孝和永元三年,北单于复为右校尉耿夔所破,逃亡不知所在

        喝醉了还能带小妾逃跑,开打前就预测到结局逃跑,臣民被抓被杀的七零八落的,还是能逃跑,受伤从马上掉下来也要爬上去继续逃跑,跑的谁也不知道在哪里,匈奴人的求生欲真的很强了。(我列一下就只是缓解一下我对漠北大战的遗憾。是谁说大将军运气好的?)

 

五)匈奴人的狡猾

      央视的汉武大帝剧中,那个军臣单于总是说狡猾的汉朝人,汉朝人是狐狸,我想说难道你以为你们匈奴人都是一群耿直的马背上的汉子吗?举例如下:

1)高祖七年,匈奴匿其壮士肥牛马,但见老弱及羸畜。使者十辈来,皆言匈奴可击,终白登之围。

》》》当年匈奴主动示弱,骗过了十来个使者,最终把我汉的高祖给骗到了平城。Ps:当时有个叫刘敬的劝说过刘邦不要上当,当刘邦地图炮人家,说齐国人就嘴皮子厉害,还把人抓起来了。后来刘邦失败回来了,果断把刘敬给放了,还给人封侯。对比一下官渡之战时的袁绍,战前他的谋士田丰献策不被采用后也给下狱了,后来田丰听说袁绍打了败战就说自己必死了。要是袁绍打赢了,可能一高兴还会放了他,打输了不好意思见他肯定会把他杀了。最后果然袁绍一回来就杀了田丰。总说我汉高祖老流氓,脸皮厚,这脸皮不厚能打得下天下吗?最后袁绍败给曹操后连口蜜水都喝不上。

2)西汉元帝竟宁元年,南匈奴呼韩邪单于求和亲得王昭君后,上书愿保塞上谷以西至敦煌,传之无穷,请罢边备塞吏卒。

》》》前面南匈奴们才和汉朝求和,后面就像忽悠汉朝罢了边防?特么你当汉朝人金鱼的记忆,这么快就忘了高惠文景武帝时事情了?不过元帝时朝廷上还真有人鱼的记忆,想答应,还好还有记性好的人。

3)光武建武二十年,匈奴闻汉购求卢芳,贪得财帛,乃遣芳还降,望得其赏。而芳以自归为功,不称匈奴所遣,单于复耻言其计,故赏遂不行。

》》》这里面的卢芳原本时从汉朝逃到匈奴的。这里面匈奴单于贪小便宜的算盘真的挺搞笑的。

4)光武建武二十八年,司徒掾班彪奏曰:今北匈奴见南单于来附,惧谋其国,故数乞和亲,又远驱牛马与汉合巿,重遣名王,多所贡献,斯皆外示富强,以相欺诞也。

》》》北匈奴当时混的很凄惨,被南匈奴打,被曾经东面西面北面的小弟打,他们还汉朝一起帮忙打,所以北匈奴也想和汉朝和亲。不过他们求和之前还知道让自己看起来很强大,这样谈判时也更利些,想想某个求和先杀自己大将的垃圾皇帝哟,扔给匈奴匈奴都不收这垃圾。

5)孝章元和元年,北单于乃遣大且渠伊莫訾王等,驱牛马万馀头来与汉贾客交易,南单于闻,乃遣轻骑出上郡,遮略生口,钞掠牛马,驱还入塞。

》》》北匈奴想和汉朝搞好关系,就来边境交易,结果南匈奴直接来捣乱。。。南匈奴大概想着:汉朝现在和我们好,你们不要想着来勾搭!

 

六)“知礼”的匈奴人:

            都说匈奴是蛮夷,与鸟兽无异。但人有时候还偏偏和你在“礼”上和你纠缠。

            1)孝文时期:汉遗单于书,牍以尺一寸,辞曰“皇帝敬问匈奴大单于无恙”,所遗物及言语云云。中行说令单于遗汉书以尺二寸牍,及印封皆令广大长,倨傲其辞曰“天地所生日月所置匈奴大单于敬问汉皇帝无恙”。匈奴人除了时不时骚扰边境,连这种和汉朝往来书信的大小也是要计较的,而且他们是正版的“奉天承运”。

            2)孝武征和三年,单于故意问汉使,说你们汉朝不是礼仪之邦吗,为什么你们的太子要造反呢?汉朝使者回答说我们太子只是子弄父兵(难为有人能提野猪找出这种理由,不过也是野猪自己作的),不比你们单于会杀父娶后母。

            3)东西汉交接的更始帝时,汉朝派使者出使匈奴,单于很骄横,说我们两家本来时兄弟,当年因为你们宣帝在匈奴动乱时帮了我们,所以我们以汉朝为尊,现在你们动乱,我们帮你们打王莽,你们也应该以我们为尊。匈奴的梦想还是很美好的。

            

七)汉武及汉武后内讧和小弟造反的匈奴

            这里总结一下受重创的匈奴是如何走上分裂这条不归路的。

内讧

            1)孝武太初元年,算一次失败的尝试。左大都尉欲杀单于,使人闲告汉曰:“我欲杀单于降汉,汉远,即兵来迎我,我即发。”初,汉闻此言,故筑受降城,犹以为远。后赵破奴一不小心出去找水被俘虏,左大都尉被单于所杀。

            2)西汉孝宣时南北分裂,南匈奴呼韩邪单于降汉

这过程有点复杂,匈奴分裂的有点多。第一步是匈奴分成了五个单于:本来的单于握衍朐鞮单于,另外分出的五单于:呼韩邪单于,屠耆单于,呼揭单于,车犁单于,乌藉单于。呼韩邪单于是由姑夕王、乌禅幕及左地贵人立的,这三人都和原单于有怨;屠耆单于是在前单于的弟弟和妻弟立的,因为原单于被呼韩邪单于打败自杀;呼揭单于是西方呼揭王;乌藉单于由乌藉都尉自立;车犁单于由日逐王先贤掸兄右奥鞬王自立,日逐王当年和单于有隙,投降汉朝了。第二步就是五个单于互相杀伐,最后留下一个单于呼韩邪单于。具体过程是,屠耆单于打败车犁单于、乌藉单于,车犁单于、乌藉单于和呼揭单于三部合并后剩车犁单于。然后呼韩邪单于再打败屠耆单于,招降车犁单于,最终胜出。但事情还没完,还有原单于的势力,第三步是呼韩邪单于这边和原失败屠耆单于又分出了两单于,闰振单于和郅支单于。闰振单于是屠耆单于从弟,郅支单于是呼韩邪单于哥哥。第四步就是最终形成南北两单于了。郅支单于打败又杀了闰振单于,和呼韩邪单于对立。呼韩邪单于不敌,这时候只能求助汉朝了。

            3)东汉继续南北两匈奴对立,然后北匈奴被打得很凄惨,南匈奴自己再闹内讧。

    i)南单于比:南匈奴虾落尸逐鞮单于比者,呼韩邪单于之孙,不得立,既怀愤恨。遂敛所主南边八部众四五万人,单于遣万骑击之,见比众盛,不敢进而还。光武建武二十四年春,八部大人共议立比为呼韩邪单于,

   ii)南单于打北单于:光武建武二十五年春,南单于比遣弟左贤王莫将兵万馀人击北单于弟薁鞬左贤王,生获之;又破北单于帐下,并得其众合万馀人,马七千匹、牛羊万头。北单于震怖,却地千里。

   iii)北匈奴被打的很凄惨后再分裂:光武建武二十六年,南单于所获北虏薁鞬左贤王将其众及南部五骨都侯合三万馀人畔归,去北庭三百馀里,共立薁鞬左贤王为单于。月馀日,更相攻击,五骨都侯皆死,左贤王遂自杀,诸骨都侯子各拥兵自守。

   iv) 南匈奴跟着或鼓动汉朝打北匈奴:孝明永平十六年,南单于遣左贤王信随太仆祭肜及吴棠出朔方高阙,攻皋林温禺犊王于涿邪山;  孝章建初元年,时皋林温禺犊王复将众还居涿邪山,南单于闻知,遣轻骑与缘边郡及乌桓兵出塞击之; 孝和永元二年,南单于复上求灭北庭

v)南匈奴闹分裂:孝和永元五年,安国为南单于时和左贤王师子不和,单于与新降者有谋,欲杀左贤王师子,但被格杀。后新降胡前单于屯屠何子薁逊日逐王逢侯为单于,又遭新南单于和汉朝打击,逢侯部众饥穷,又为鲜卑所击,无所归,窜逃入塞者骆驿不绝。孝安元初五年春,逢侯为鲜卑所破,部众分散,皆归北虏

         4) 小弟开始大规模造反

当年,冒顿单于北逐丁零,东破东胡,西走月氏,南并河南地。但匈奴一旦被汉朝重伤后,曾经的小弟们也扑上来一人一口了。

   i)西汉孝宣,本始二年,丁令乘弱攻其北,乌桓入其东,乌孙击其西.诸国羁属者皆瓦解,攻盗不能理。地节三年,西域城郭共击匈奴,神爵二年,丁令入盗匈奴。

   ii) 东汉时孝章, 元和二年, 北虏衰耗,党众离畔,南部攻其前,丁零寇其后,鲜卑(原东胡)击其左,西域侵其右,不复自立,乃远引而去。章和元年:鲜卑入左地击北匈奴,大破之,斩优留单于,取其匈奴皮而还。北庭大乱,屈兰、储卑、胡都须等五十八部,口二十万,胜兵八千人,诣云中、五原、朔方、北地降。

 

八)匈奴是如何一步一步改姓刘的

(听说那部拍小霍的电视剧是通过某个与名族有关事物的委的审*查的,我就想呵呵)

1)西汉:那是我岳父

     孝武天汉元年,尽归汉使之不降者,乃自谓“我儿子,安敢望汉天子!汉天子,我丈人行也”。

2)西汉:没有汉宣帝,就没有新匈奴

     往者,匈奴数有乘乱,呼韩邪、郅支自相雠隙,并蒙孝宣皇帝垂恩救护,故各遣侍子称藩保塞。其后郅支忿戾,自绝皇泽,而呼韩附亲,忠孝弥著。及汉灭郅支,遂保国传嗣,子孙相继。

3)东汉:让双方祖宗们也认识一下,这样你们的小舅子就不要来踹祖坟了

      南单于既内附,兼祠汉帝

4)西晋: 我们祖上高文武宣皇帝曾经多牛掰,现在汉室为小人所毁,作为外甥,我要继承祖业。

     西晋五胡之乱时刘渊建立刘汉:刘渊是匈奴时,因为当年刘邦和亲匈奴,和冒顿约为兄弟,所以这位冒顿之后的子孙就冒信了刘氏。看他僭即汉王位时的演说词,“昔我太祖高皇帝以神武应期,廓开大业。太宗孝文皇帝重以明德,升平汉道。世宗孝武皇帝拓土攘夷,地过唐日。中宗孝宣皇帝搜扬俊乂,多士盈朝。是我祖宗道迈三王,功高五帝”,这位一点没觉得自家祖宗是孝武皇帝攘夷里的夷么?当然了,他认为“吾又汉氏之甥,约为兄弟,兄亡弟绍,不亦可乎”从礼法上继承汉朝一点毛病没有。怪不得虎扑皇帝大战时有句话叫做“大汉正统在匈奴”。

 

九)南北朝时李陵,陇西李氏和匈奴的遗留问题:         

之前贴出来过,就不重复贴了。

*************************************************************************************************** 

汉秉威信,总率万国,日月所照,皆为臣妾。殊俗百蛮,义无亲疏,服顺者褒赏,畔逆者诛罚                           ----出自光武帝给北匈奴的回信            

 

 

 

 

 

 

 

 

 

 

 

 

 

 

 


评论(3)

热度(154)

  1. 共15人收藏了此文字
只展示最近三个月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