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fg655

大司马大将军长平烈侯是我男神,所有的资料整理都是为了以后写同人文备用的。

整理一发后世典籍里的卫青

       通过在电子书库里对卫青关键词的搜索,我发现不管太史公爱不爱写,他都是独家记者,除他之外,真八不出别的事迹了,以后只能再找找边角料的推测了。不过我还是打算把找到的卫青相关整理一下,看看别人的吐槽,然后自己再吐槽别人的吐槽,也挺有意思的。整理完的大概印象是:

1)南宋的负面吐槽忒多了点,但其他朝代的不多,北宋的也不多,除非东坡大大以一打十;

2)文人抒发抒发自己感情和大臣上书建议时看事情的角度是不同的; 

3)生前能荣宠保全,死后能一起背锅,得猪如此,夫复何求啊。

4)这些古人的吐槽改成论坛体的话,好像能成一场混战。

5)某些议论能让我想起初高中写800字作文的经验,就是不管举例恰不恰当,我先扔一堆名人事例过去蒙住你再顺便凑点字数。


下面按卫青的各种事迹分类:

一)杂项

    1)人奴之生得无笞骂足矣安得封侯事

     》》》这句没加句读,我一直读的都是“人奴之生,得无笞骂足矣安得封侯事”,结果宋代费衮的<梁溪漫志>说后人断错句了,应该是"人奴之, 生得无笞骂足矣安得封侯事"才语有意味,而句法雄健。作者还举了韩信的”生乃与哙等为伍“这句证明生字可以放句前面。这两种句读大体意思差不多,但感觉语气上有区别。”人奴之生“的话就是我是奴隶所生,能不挨打挨骂就不错了。而”人奴之“的话就是我被人奴役,此生能不挨打挨骂就不错了,感觉语气要强烈些。其实我比较好奇的是这两句有没有卫青本来身份的区别,换句话说他到底是因为奴隶之子而生来就是奴隶还是后天环境所迫而由庶民而被人奴役?毕竟二年律令里的”奴与庶人奸,有子,子为庶人“说明了奴隶所生子可能不一定是奴隶的。当然了,这个对卫青没区别,有他那个爹,最后结果都一样。

   2)五柞宫西青梧观前,有三梧桐树,足下有石麒麟二枚,云是始皇墓物。

    》》》出自西京杂记,五柞宫是汉武帝驾崩时所在,其实我不确定这个青梧观里的青是不是卫青的青,也有可能是说梧桐是青色的青。不过庾信碑文里写“将军卫青之墓,方留石麟”,后世有些诗词里当成祥瑞也这么引用的。不过祖龙你的东西怎么跑野猪或舅舅这来了,是八百里秦川地府大联谊吗?

    3)“西汉之时外戚至盛,,,孝武之间称大将军者不问知其为卫青也,,,天子称之犹曰大将军况公卿大夫与天下之人可知矣”

    》》》出自北宋的春秋经解,因为春秋讲究微言大义,所以作者就在大将军这个词上做文章了。本来作者是批判外戚当政这件事的,但我觉得大将军这个词真没什么好纠结的。汉武帝时就一个大将军(霍光先不管),你一提大将军肯定无异议啊。因为天子都称呼大将军所以底下大臣百姓更得称呼大将军,我想问作者你想让野猪怎么称呼大将军?喊仲卿?私下可以,公开嘛,不就是那个众卿退下,仲卿留下的笑话?或者说野猪当年就是靠着人前人后一口一个大将军喊得众臣明白了“上群臣下大将军”?


二)汲黯公孙弘相关

    1)“卫青不罪李敢敬待汲长孺亦贤矣”

         》》》出自南宋刘宰的《读史抄》,这里面大多都是一句一句的评价,大概就是一边翻书一边发弹幕吧,这句话是赞扬卫青的,但我听上去觉得挺勉强的,之所以这么觉得是他下面还有一些弹幕让人很有举报的冲动。

    2)“重君子也,敬而远之;轻小人也,狎而近之。。。武帝之于汲黯、卫青、公孙弘,明皇之于姚崇、宋璟、李林甫,可见矣”

        》》》出自南宋王应麟的《困学纪闻》,这句话前面是强调要重君子,轻小人,然后就做了这么一个类比,这个类比吧,我该感谢作者举的是宋璟?

   3)“汲长孺可卧见卫青,何抗礼之有!向之所谓风节者,得不谓此乎?”

        》》》出自魏书高允传,本来是别人借这个例子夸高允的,不过就是一夸夸激动了,人家汲黯只是不肯行拜礼只肯行揖礼,没有躺着见人的,人家不是野猪,也没被野猪带坏。

   4)“武帝用兵以来,大司马、大将军之权重而丞相轻。公孙弘为相,卫青用事,弘苟合取容,相业无有。。。今陛下使姨子预兵柄,其人无一才可取。宰相忍与同列,曾不羞耻。按其罪名,宜在公孙弘上。”

        》》》这是南宋孝宗时期蔡幼学的进谏,他弹劾的是当时宰相如虞允文等人附和外戚武将张说。虞允文其实挺有名的,当时还是南宋完颜构那家伙在位,在岳飞冤死20年后,金国帅兵渡过淮河,紧逼长江,结果虞允文在采石矶大败金军,保住了南宋的半壁江山。张说是完颜构皇后的弟弟,找了一下,没看干什么坏事,当然也没干什么好事。这事大概是作为一个谏臣的典型记载在史书的儒林列传里。其实我想说公孙弘还是努力想挣扎一把的,当时建朔方城他就不同意,结果野猪派出一对辩论队直接让他认错了。公孙弘这人吧,考虑他在郭解之死和主父偃之死上都最后推了一把,感觉他和卫青的关系还挺微妙的。当然了,他搞不到卫青头上,毕竟他还是要看野猪颜色行事的。


三)卫霍议论一

    1)”元狩四年,卫霍之出,卫青正当坚敌,乃能使单于狼狈遁走几至失国,资粮于敌仍烧其积聚以破巢穴,斩首九万九千级,按去病功无大于此者,虽其斩捕数多而其所直者乃左方兵,与单于亲自临阵事体大不同,去病益封五千八百户而青不得益封,青分量已过封之益不益足深论,但方其张左右翼与单于鏖战之时杀伤大当其间,谁非冒万死不顾以图尺寸功者,今也一置不问,常惠遂成秩不过诸侯相,爵不过关内侯,此盖迫不得已姑藉以塞众议,至霍去病军则毫厘之功必计,帝于是失军吏士卒之心矣,其后竟不能复击匈奴,或者此亦其一端欤“

        》》》又是南宋刘宰《读史抄》里面的弹幕,很适合让卫霍吵一场。这里没有句读,不过大体意思还是能看出来的,就是觉得汉武帝计军功不公平,对霍去病是一点点军功都要算上,而漠北决战那次卫青虽然看上去军功没有霍去病多,但人家难度大,不应该同等对待。以前我看见的都是军功的记法对李广不公平,还是第一次看见有人说卫霍之间也不公平。不过最后说汉武帝是因为这种不公平待遇而失去军心因此不能复击匈奴,就肯定是作者的断章取义了,我不信他没看见那句”不能复击匈奴“是接在小霍去世之后的。

   2)”卫霍斩首捕寇之功于汉为盛矣,青虽父子俱侯凡三十四岁而五侯皆夺,未几以戾太子事遂灭,去病死未几,子死国絶,弟光功烈如此终亦不免赤族之祸,岂其杀伤过多天道施报固如此耶“

       》》》这就是南宋刘宰《读史抄》里面我想举报的弹幕了。特么搞封建迷信也不是这种搞法吧,抗击外敌会有报应,我觉得把这种说法报给秦桧,说不定都不用来句”莫须有“了。

  3)“二人皆孟子所谓民贼,班氏之传每一出兵即继以匈奴冦边杀略,多以明二人非能御冦,乃冦之招,非徒无益而又害之,二人之罪尤着”

      》》》出自南宋末黄震的《黄氏日抄》,其实这句的下面就是谈及卫李是非时大家比较熟悉的“看卫霍传须合李广传卫霍深入二千里声震夷夏今看其传不直一钱李广每战辄北困踬终身今看其传英风如在史氏抑扬予夺之妙岂常手”,真想不到作者还有这种黑弹幕。都已经是南宋末了,这种我抗击外敌反而会招致外敌入侵的思路,难道作者是要号召大家一起投降吗?不过这位后面又痛骂南宋“民日以穷,兵日以弱,财日以匮,士大夫日以无耻”,真是搞不懂啊。

  4)“或问李广卫青霍去病三将孰优,曰士不可以成败论也,以成败论士则公议废矣,廉颇以防弃,李牧以防死,而言良将者必称颇牧,千载之下,懔懔有生气,此公议之不可泯者也”

      》》》出自南宋王应麟的《通鉴答问》,这又是一个论点有些道理但论据不对的例子。不以成败论英雄嘛,我觉得这句话是说不仅仅来以成败来衡量一个人,有时还应该考虑别的方面。但就领军作战能力来说,卫霍李三人同处一时期,不以成败来论那用什么来论?至于颇牧的例子,这两人是君主被离间,不是输在战场上,只以战场成败来论,他们可不是失败者。

  5)“白起啇鞅范睢之功日积而秦之社稷日蹙,卫青李广利霍去病之功益高而汉之海内益危。。。显福者必思隐祸,临近利者必图远害,功归于臣而实弗被于国者,明主之所不贵也“

     》》》出自明朝前七子之一的何景明的《何大复先生集》。这一段话是说君主不要好大喜功,不然底下的臣子就只想着去立功去了。这六个人里面我觉得就李广利作为论据比较合适,拜托不要把他和其他人混一起。君主手底下的臣子产量大又没什么不好的,只是你还得再看一下效率和质量就是了。

6)“盖卫霍勇将也,知战而已,不足于谋,李靖智将也”

    》》》出自宋朝苏门六君子张耒的《宛丘文粹 择将篇》,这一篇是个汉唐大战,猪凤嘴炮的好例子,作者的思路是1)唐朝突厥比汉朝匈奴更强大2)唐朝打突厥花费比汉朝少3)唐朝打突厥结果比汉朝好,因此得出结论,李靖比卫霍强。相似的思路还有后汉书窦宪传里面的论也是拿卫霍作相似对比的,武将混战向来如此,大家都是名将,见怪不怪了。不过后面我打算整理一下匈奴和中原的接触始末。

  7)“汉宣帝非专于兼夷狄,强其在我而彼不得不弱,汉武好大喜功勤兵于逺听张骞王恢之诞计,任卫青霍去病以深入,苏武防不得脱,李陵终不免,久而边储告乏”

    》》》出自南宋章如愚群书考索别集卷二十二,这一卷专门论述历代怎样处理夷狄问题。这位作者认为匈奴由强转衰是自汉宣帝起的,之前都是匈奴入侵了哪里哪里,后面却是匈奴入朝了,匈奴又入朝了。容我同情一把野猪,总是被人说成败家子,靠文景的基础才打下的一点成就,现在又要被曾孙子摘桃子了。

  8)“卫青起于贱隶,去病奋于骄童,转战万里,无向不克,声威功烈震于天下,虽古之名将无以过之”

    》》》出自《历代明贤确论》,宋朝秦少游论李陵,宋朝何去非(武学博士)论李广霍去病。古人也不全是以他人酒杯浇自己心中块垒的,也有就事论事从军纪兵法作战来认真讨论的。

  9)“将帅之材则安从试乎必试之于见敌。。。为宋计者宁用卫霍之天幸“

   》》》出自明朝董其昌的《容台文集》,董其昌其人是有才但道德上不咋的,天幸啥的说的太多就不吐槽了,不过打战这种事我也赞成还是实用比较总要。

  10)“昔人称卫青霍去病传、为太史公叙法之奇者、然其论卫将军曰、于天下无称也、去病则曰、有天幸、不至乏绝而巳、呜呼匈奴天下莫强焉、其所以数胜而不绌者岂尽天幸耶。至伍被之所以奇大将军于淮南王者、又胡无称也。”

   》》》出自明朝王世贞的卫青霍去病论,关于天幸,天下未有称之类的,终于找到个思路和我们粉一样的了,来,握个手吧。


四)卫霍议论二
    1自古中和深厚之士可以保富贵处功烈而不足于名”

   》》》这一段是北宋张耒《柯山集》里的卫青论。挺长一段,有兴趣可以看看。总之,对于一个武将,能建功立业且善终就挺艰难的,舅舅心很宽,不求太多。

   2)"李广之在汉,骁雄杰出,其君知之,天下知之,匈奴亦知之,广之心翘然,以无人视天下,自以为汉将非我则不可也,然卫青霍去病崛起于戚里之中,与单于角胜负,深入大幕直捣龙庭而广乃以失期无功死"

   》》》这一段是南宋杨万里的论宿将疏,针对的是当时一种选将的流行观点,就是尽量用老将,新近的不堪用。作者后面还说道当李广名扬天下时有谁知道卫霍后来的成就呢,选人还是要看才能的。在一堆来自南宋的黑弹幕里,必须要给杨万里点个赞!

   3)“卫青霍去病之徒,每出塞至少不下三万骑,其多至十万骑,又有诸将相为应援,然后有功”

   》》》出自北宋秦少游的李陵论,作者重点不是说卫霍,是指出李陵带五千步兵出征,兵败是必然的。然后就举了卫霍还有李家祖先李信(带二十万攻打楚国失败,最终还是得王翦带六十万人才行)的例子。多么难得一篇关于李陵的议论文而不是抒情文。

   4)“史称卫青勇于当敌,常为士卒先,霍去病常以壮士,先其大军,夫以元戎之主,不顾患难,以身先之,其谁敢不效死,兹其所以为名将也夫 ”

   》》》出自南宋初袁燮的《絜斋集》里面的论兵法,身先士卒,我卫霍的名将素质也是不容质疑的。

   5)  "故往往有视爱同类为汉奸者,泾渭不分,殊甚痛叹!。。。至满洲人之所谓汉奸者,乃汉族中之伟人硕士,即为爱同类故,甘心戎首,虽牺牲其身而不顾,如汉武帝时誓杀匈奴之霍去病、卫青辈,宋朝之岳飞。。。

     》》》出自晚清章士钊的<汉奸辨>,没啥好吐槽的,就是想内涵一下卫青,霍去病,和岳飞的教科书事件。

    6)“若条侯之守,长平冠军之征伐,博陆之持重,可谓名将矣”

     》》》出自西汉扬雄的<扬子法言> 渊骞篇。扬雄就是我们背的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里的子云,这一篇就是谈论孔子之后德行肱股名将等等各类人,恭喜小小霍也迈进了名将行列。

     7) "古之名将韩、白、卫、霍,岂能及也"

         "依汉卫、霍故事;筑阙象突厥内铁山、吐谷浑内积石山形,以旌殊绩。"

         "帝大喜,賜敕褒劳,比之卫青、李靖。"

      》》》补一下李渊表扬李靖,李世民表扬李靖,朱元璋表扬蓝玉,将军都是自家的好啊。

 

五)淮南王谋反时忌惮的到底是谁

      1)”淮南王谋乱而其所惮者不在于公孙洪卫青,以谓洪可説而下青可刺也,而所惮者汲黯而巳,黯之居官无以逾人,其才智功业未有见也,徒以其能面折庭诤有伏节死义之心,然则厌难折冲之功果常在此而不在彼也“

       》》》出自北宋哲宗至南宋时的程俱的《北山集》巻二十八。太史公的《淮南衡山列传》里面已经写的清清楚楚的,这位还是要歪到汲黯头上,后面还发表了一番议论说都是因为世间憎恶刚劲朴直的人,所以才治世少乱世多。这个论点是有一定道理的,但论据让我想起了小时候写作文想不起什么论据就编一句外国人的名人名言了。不过这句话也不是他原创,我能找到的最早出处是三国志里面吴国步骘的上疏,里面有句”汲黯在朝,淮南寝谋“,明明汉书赵充国辛庆忌传里丞相何武的上书还是是”卫青在位,淮南寝谋“,隔了一个东汉,事件就传偏了。

    2)“今人多以淮南寝谋称黯,而不及青,才能不若节义也”。

     》》》出自南宋王应麟的《困学纪闻》。我只想说,今人认为淮南寝谋是因为汲黯不是卫青,是因为你们看书不认真外加以讹传讹,和你的才能不及节义这个论点一点关系都没有。

    3)“昔淮南王反,独畏卫青、汲黯,至公孙丞相,若发蒙耳。臣观今之大臣尚未及公孙丞相远甚。陛下以谓蛮夷戎虏所服者何事?‘

     》》》出自北宋苏辙(苏轼的弟弟)的奏章,鉴于到北宋时已经有卫青在位和汲黯在朝两种说法,苏辙干脆将两种说法放一起了,反正淮南王就是怕这个又怕那个,不管怎样,比上面南宋的那位好多的。不过公孙弘这位丞相,始终作为陪衬,这里苏辙就拿他把朝中大臣如蔡确,韩缜,章惇,司马光,吕公着等等全批评了一遍。


六)汉武任用卫青

     1)“故卫青坚耳,汉武委之以军旅;由余虏耳,秦穆授之以国政。夫以卫青、由余敌於秦汉非不疏矣,犹知可同而同”

      》》》出自唐代罗隐的《太平两同书》,这是部道书,说实话,里面说的话太玄了,看不懂。这一段作者是要说同异的,大概是父子兄弟虽然是亲人,但可能心不同,君臣朋友虽然关系要疏远些,但却可能心意想通。这里君臣作者就举了卫青为例,还好后面说亲人时举的不是据儿的例子,不然真是暴击了。

   2)“卫青辱于人奴,去病育于假子,若当时非有知识之人为之汲引,岂能自致通显建功于世而垂称于后耶”

    》》》出自明朝刘大夏兵部尚书的议行武举疏,作者举了一些古代名将的例子还说明选贤任能的重要性,要是卫霍没有被选出来没后面的功业了,那么怎么选将呢,那就请朝廷好好搞武举吧。可惜卫青的军事才能到底是怎么被野猪看出来的,我就一点都不知道了。

   3)“汉帝任去病、卫青,遂空沙漠,今吾命帅,皆谓得人,勉立异勋,速平多难,无令数子,独擅前功,凡我股肱,当体朕意”

   》》》出自五代十国里后晋的《亲征契丹命将制》,全文就是点了一堆将军,然后再鼓励大家一番,最后大家去打契丹吧。其实五代十国期间对契丹的战绩还是不错的,耶律阿保机建辽过程中好像比完颜阿骨打建金时吃的败战多。

    4)“臣闻汉有卫青、霍去病,唐有郭子仪、李晟,西戎北敌望而畏之。如此,则边事息而支用减矣。望国家精择将帅,以有威名者护塞,庶节费用”

    》》》这是盐铁使李惟清对宋太宗的进言,不知道前世桑弘羊看着李广利有没有同样的感想。不过后面宋太宗回答得特别自信,说什么自有成算,古之名将放到今天也不一定管用。说实在的,说这话要是李世民我一定没有什么意见,但赵二这自信心真让人觉得悬乎啊。

     5)“盖古之用将也,不拘其门地,人惟其贤,韩信拔于亡命,卫青擢于奴仆,能成诛秦灭项,威震四夷之业”

    》》》出自明朝王廷相的阁试文章。阁试就是明代翰林院对庶吉士的考试,王廷相是明朝文坛前七子之一,后任兵部侍郎,他这片文章就是给嘉靖的关于整备边关事务的上书。不过对于嘉靖来说,然并卵。

     6)“如韩信如卫青,朝为一旅暮统三军,兵戎重寄,岂顾轻易若此哉,葢天下难得者材,尤难得者将材”

    》》》出自明朝隆庆年间兵科都给事中的《慎选将领以重营务疏》,看奏章的名字就知道这是希望明朝的皇帝们能好好选个将才出来。

      7)“无功者可以买爵,而天子之柄下移于将帅矣,臣不知其可也,武帝宠用卫青失于太过,而恩泽缪滥以至于此 ”

    》》》出自南宋周紫芝的<太仓稊米集>, 是作者写给完颜构的<拟廷试防一道>, 考虑的是怎样“雪父兄之耻而复祖宗之烈”,鬼才信完颜构想雪靖康之耻呢。这里作者说汉武帝太过宠用卫青的表现是元朔六年置武功爵,当时将士们受赐黄金二十馀万斤,然后野猪的钱不够用的,想出了卖武功爵的方法来捞钱。这种卖官鬻爵的办法当然要大力批评了,事件的严重性都已经到了会让天子权柄下移到大将军头上的地步了。。。容我同情一下野猪,他捞这么多钱主要也不是花在他自己身上,想想连宠妃的家人扶贫一把都顾不上,结果锅还是得背上。后面作者说汉武帝这种做法,完颜构你万万不能用啊。其实武功爵这种我也觉得确实只能是一时应急之法,长久用肯定不行,不过搁南宋那,宠不宠就不提了,能正常对待将帅不?


七)李广和卫青永远扯不完的是非

     1)广奋节于匈奴,见排于卫青

          》》》出自后汉书冯衍的上疏。冯衍是汉元帝到东汉光武帝时的人,这是光武帝时,之前他因为和外戚阴兴阴就相结交而得用,但是也因此在光武帝惩西京外戚宾客时被贬黜,所以就写了这封上书自陈,说自己“臣衍自惟微贱之臣,上无无知之荐。。。欲免谗口,济怨嫌,岂不难哉!”。我觉得真的是槽多无口了,反正结果是刘秀不接受,“犹以前过不用”。

      2)“蚡非诚重李广,特以婴夫所厚故引之,广亦终为卫青所杀,盖田蚡卫青辈以外戚贵显,自知不为天下所与,虽貌敬豪杰而心实忌之也”

         》》》出自南宋吕祖谦的《大事记》,这一段前面引用了田蚡的事例。就是灌夫在田蚡婚宴上,行酒到田蚡那田蚡不肯喝,然后行酒到临汝侯时,因为临汝侯正在和程不识说话没注意,灌夫逮到机会指桑卖槐,结果田蚡就说程不识和李广都是卫尉,你骂程不识那置李广何地?就这件事而言我觉得程不识到李广都是膝盖中箭的感觉,结果吕祖谦居然由田蚡特意点出李广而发散到卫青要特意害死李广,理由只因为他们都是外戚,没有名气,所以心里忌惮李广这种豪杰。除了抢功劳,军中势力,能力外,现在又多了一条名气作为卫青害死李广的依据了。

      3)“夫卫青为将称仁慈,不擅诛于外;而李广之后期,至于自刎,不敢对簿。广为将极简便,士以此乐从,而亦严斥候,远要害,失期之无罚,烽燧之不慎,无所事将矣。”

     》》》出自<殊域周咨录>,这是明朝的一部记载边疆和外交的史书。这一段是一位叫尹耕替大同总兵官李瑾辩解,当时鞑靼入侵,镇兵杀了李瑾后投降,当时有人说尹耕平时待人严苛,刑法过重,死了活该。然后这位尹耕就解释说李瑾平时很爱护士兵,于士卒同甘共苦,只是在不按约定时间追击敌人和烽堠示警这些事上很严格。然后作者就以李广为例,说明不在乎斥候,不能按约定行军,不做好警戒,是打不了战的。尹耕生于边地,曾任兵备佥事,正经懂军事的人脑回路终于和上面不一样了。其实我觉得但凡又过军训经历的人都不可能同意李广那种治军方式。

    4)“元朔元年,卫青以三万骑有功,元狩四年,青以五万骑无功。。。盖元朔之役。诸将校力战。。。元狩之行,霍去病始宠,青之眷始衰。。。青由是不平。。。青固遣之广,卒以失期败而青亦以不见敌不封,是知将帅不和,兵虽五万亦不能成功,由此观之则师克在和,不在众,真至当之论也”

     》》》出自历代名臣奏议,这是南宋理宗时许应龙的上奏。他的论点是希望朝廷上下将帅合心,这样才能中兴有望。但他的论据只能说又是一个看书不仔细的。首先他是拿元朔元年和元狩四年的战役对比,但从后面战役描述来看,他对比是打右贤王和漠北之战,打右贤王那次是元朔五年啊。其实举漠北之战将帅不和的例子,他首先说的是卫青对霍去病待遇感到不平,这是我在搜索中见到的唯一一例说卫霍不和的,不是地图炮啊,南宋的某些人脑回路真的和别的朝代不太一样。卫霍两人是作战目标不同,本来就不在一起,就算不和也不影响这场战啊。至于说卫李不和才是漠北大战成果不如右贤王那次的原因,我也不知道这到底是黑了卫青还是黑了李广,明明迷路才是最关键的。

 

八)卫青曲线救了苏建

     1) "卫青不用周霸之言以杀苏建,建卒防宥废为庶人,议者以青为贤,余以为不然,初青与李广俱击匈奴,广本前军,乃徙其军使东,因以失道,遂致丧师,当是之时罪在青不在广也,青奚不状之天子以赦其过而乃逼广使自杀乎,以飞将军之才气下视卫青如庸奴耳,青既忌其能又与之有眦睚之嫌,非杀之无以快其欲也,青既杀广无以自盖其愆,乃独私建以沽一时之名,小人奸伪之状如此,武帝据厠而见之岂不宜哉“

      》》》又是出自南宋周紫芝的《太仓稊米集》,这位曾经向秦桧父子献诗,和秦桧交好,我觉得这点就够嘲的了。来看一下的他的脑洞,卫青忌惮李广的能力所以要逼他自杀,而卫青不杀苏建只不过是要沽名钓誉。姑且不论卫青是不是要逼李广自杀,只看卫青的实际操作,对苏建是上报野猪,对李广是问清楚情况后上报野猪,都是上报野猪,为什么一个是要救人,一个是要逼人自杀呢?苏建那大将军是想救人的,李广这,我估计是战前野猪碍不过老将军的面子,把这烫手山芋丢给了卫青,现在卫青大概也不想管这烂摊子,打算直接丢回给野猪,可惜这锅最终还是没甩成。当然了,后世他们两是一起背锅的,就不用互相甩了。

     2)"将军(徐达)欲效卫青不斩苏建,独不见穰苴之待庄贾乎,且慢军功者悉归之朝廷,则将军之威玩而号令不行矣"

     》》》出自明太祖实录,这里是徐达将犯了军法的左丞胡德济送到京上,然后朱元璋念在旧日功劳的份上宽赦了这个左丞,但仍然发了这道敕谕给徐达,让他以后不要姑息了。前面朱元璋和徐达算是cosplay了一把野猪和卫青,后面野猪赦免苏建后有没有和卫青说什么,可惜太史公没八啊。不过朱八八感觉自起兵以后补课补的挺不错的,各种典故信手拈来,曾经还拿卫青和李靖来比过蓝玉,虽然这位还是没得善终。

 

九)卫青举荐主父偃不成功

    1)“主父偃智不足以知此,西入关欲困卫青以求用,而不知武帝所以待青者至薄,”

     》》》出自南宋周必大(百度说是文坛盟主)的《二老堂杂志》。一般我们认为汉武帝不接受卫青推荐主父偃是要保全卫青,但这里周必大脑洞别开,独辟蹊径。他说汉武帝识人用人有高祖之风,老流氓对着张良就一口一个子房,而对着看不上的儒生则是往人家帽子里撒尿,相似地,汉武帝对汲黯,公孙弘,卫青的区别对待就是因为汉武帝看不上卫青。但主父偃智商不够,还跑去找卫青帮忙,所以当然不能成功了。不愧为文坛盟主,论据有力,逻辑清晰,就是忘了一点,当时卫青还啥都没干,要是汉武帝看不上卫青,不知道匈奴是谁打的。


十)钳徒相面

    1)“钳徒相卫青,言当封侯,青以为戏己也而笑谢之,日者相韩世忠言当作公,韩以为侮己也而怒殴之,英雄不敢自信如此”

     》》》出自清朝秦笃辉的《平书》,又是一个提供别样思路的人。卫青不相信他能封侯,想不到一代英雄居然如此不自信啊。没办法,大将军童年忒倒霉,就想着不挨打挨骂,连吃饱饭都顾不上,精神文明建设就不提了哈。

    2)“卫青方颗,鲸徒明其富贵”

    》》》出自北齐刘子的《刘子》,这本来是本讲述治国之道的书,可能因为作者是道家的吧,还掺了点搞迷信的。这句话说额头方代表有富贵之相,不知道这位是怎么八出卫青的长相的。


十一)不招贤纳客

    1)"世多咎卫青之事武帝不招士、张安世之事宣帝不荐贤。... 况青精兵百万,抗威沙漠;安世身统禁旅,司国之命。此固武宣之所侧视、貌亲而心难之者。"

    》》》出自《永嘉八面锋》,是一本自宋代以来的治国方略的书。这一段讲的是君主不可以太过苛刻猜忌,否则就会上忌其下,下疑其上,就像作者举的卫青张安世的例子一样,导致臣子有所拘束。听上去挺有道理的,举例恰不恰当也不好定论,太史公八卦太少,今上本纪又没了,怪不得当年央视汉武大帝里还要虚构一场甘泉宫的戏,古今脑洞一致啊。

   2)“卫青既贵,而天下士夫无称,其故吏苏建责以观古名将之意。汉人于交友故旧,动存规戒,其不肯阿意顺旨,以陷于非义,此风凛然可喜“

   》》》出自南宋王楙《野客丛书》,又是一个新思路,苏建劝卫青招士,此举表现了我汉朝人民交友时不是一味顺从,而是互相批评共同进步啊。

    3)“尝观外戚当枢密之任,未有不覆者,其势不能全也。。。此卫青所以闭门谢客也。”

   》》出自明朝丁耀亢的《天史》,这书名,看着跟玄幻小说是的,是一本历代史书中因果报应的故事合集。这一节是讲了十三个“贪”的案子,主角包括石崇,桑弘羊(可怜的小羊羊,霍光主政时为亲友求官的事),董贤,杨骏,蔡京等等。还好,我卫帅是正面典型。

    4)“宪以椒房之亲,立功域外,不能如卫青养尊处晦而行殺掠之虐”

   》》》虽然不是专指不养士这件事,不过因为也是出于《天史》这本书,就一起放这儿了。这一节讲了三十六个“残”的案子,主角包括很多名人哈,有蚩尤,桀纣,始皇,项羽,白起,李广(讲的是杀降和霸陵尉的事),唐太宗(玄武门跑不掉啊),吕后,石虎,和这一句里面的窦宪(燕然勒石的主人公,但被后来上来上位的皇帝杀了)。还好,这里我卫帅还是正面典型。

    5)“无鸟附从,或时是凤皇;群鸟附从,或时非也,。。。汉将军卫青及将军霍去病,门无一客,亦称名将。。。人之得众,不足以别贤”

    》》》出自东汉思想家王充的《论衡》,这个人我记得初中历史书上有,因为这是一本古代破除迷信,坚持无神论的书,他应该穿越一把和野猪就跳大神这件事好好辩论一下。这一节作者主要讲的是各种祥瑞事件,但里面举的大将军的例子我还是很欣赏的。名将嘛,能打胜战就行了,和得不得人没有关系。是凤凰,有没有鸟跟从都是凤凰,不是凤凰,你一群鸟跟着也白搭啊。

    6)“夫大将之职,在于训士卒,明赏罚,以攘宼戎而已,他何与焉。。。昔苏建尝责大将军卫青无所招选,青谢曰招贤绌不肖者人主之柄也,人臣奉法遵职而已。。。愿陛下训谕诸将,杜请谒之私,戒敕士大夫明分义之守,不惟上尊朝廷以安国势以厚风俗。亦示圣明所以保全诸将之意也”

      》》》出自历代名臣奏议里面的南宋完颜构时期殿中侍御史张守的论诸将请私扎子。这里面的张守重点批评的南宋中兴四大将之一的刘光世。刘光世这人,抗金不咋地,总能见着他败逃或者不奉诏,治军不严,虚报军费,所以这里引卫青的例子劝谏完颜构要让大臣和将军们奉法守职明君臣之分,我觉得还是很有道理的。但我还是想吐槽,因为岳飞也是中兴四大将之一,而且都堪称道德楷模了,也没见你们保全他呀,反倒是这个刘光世善终了。

     7)“人臣不患于势位之逼君,而患于朋党之倾国,,,卫青不收揖客张安世不许郎迁,,有以识此矣,故曰人臣之义无私交,大夫非君命不越境”

     》》》出自明朝的《叶八白易传》,作者不知名,但对卫青不招贤这件事的理解倒是中规中矩的,就是大臣结党会招致君主忌讳。我就是看到”朋党“这个词很想笑,因为欧阳修写过一篇《朋党论》,这里面说君子结党是君子党,小人结党是小人党,君主应该屏退小人党而任用君子党,我就想知道谁帮你们鉴定哪个是君子党,哪个是小人党。

     8)“世称卫青不荐士为贤,葢御侮折冲,将帅职也,何与荐士,祖宗故事,枢宻院不预进拟,葢知文武之事异也”

     》》》出自记载南宋完颜构一朝事情的<中兴小纪>,作者熊克。这里作者是赞成不荐士的,因为抵抗外敌才是将帅该做的事,推不推荐人才不作要求。作者这么说是针对完颜构的一段话,完颜构说将才分贤将和才将,才将和贤将的区别就是才将只知道打胜战,却不识朝廷大体,不知社稷厉害。对完颜构嘛,只能鄙视之。他说这话时绍兴十一年春天,然后冬天就搞了那场人尽皆知的大冤案。


 

十二)军事作战

     1)“昔卫青征匃奴以武刚车自环以御敌故能深入”

    》》》出自李纲的乞教车战札子,举卫青漠北大战武刚车的例子建议朝廷练习车战配合步兵来对付金人铁骑。李纲是两宋之际的抗金名臣,靖康时前脚保住了都城后脚就被罢免了,南宋赵构时又因为主战被贬黜,理由里面居然有“为金人所恶,不宜为相”,我说南宋的负面吐槽怎么这么多呢。

     2)曾铣的复套条议

    》》》这是曾铣写给朝廷关于收复河套的必要性和如何收复河套奏疏,因为是关于收复河套的,所以里面卫青的例子引用了很多次。如(i)“汉武帝遣卫青出塞。取河南地为朔方郡。后世称之曰雄才大畧”;(ii)“三军之命、安危之主悬于主将。。。汉遣卫青霍去病。乃取河南地立朔方郡”;(iii)‘补买马匹。。。故卫青霍去病将出塞。先拣马十万匹“;(iv)”卫青霍去病出塞。亦将兵十万。。。若不能办非十二万人不可。曾铣是明朝嘉靖年间的兵部侍郎,总督北方抗击鞑靼,然后从择将,练兵,养马,备兵器各个方面各个方面写了关于收复河套的上书,最后被严嵩害死,收复河套就不用提了。。。哎,地下可以感慨一句,将军常有,而野猪不常有啊。

     3)“汉武帝时用卫青、霍去病扫空王幕,我太祖用中山武宁王等尽驱元兵于沙漠,恢复中原。此亦为必不可战胜乎?卫青、霍去病、谢玄、岳飞、中山武宁王,抑神仙乎?抑是我辈之人乎?”

    》》》出自明朝戚继光的练兵实纪,是一部兵书。这一段是戚继光的登坛口授,大概是鼓舞士气用的,所以非常口语化了。

    4)"卫青之用张骞,庶不陷于害地,而常得其利,胜敌何有哉"

    》》》出自明末的《投笔肤谈》,也是一本军事著作,这一节是谈论如何使得利在我而害在彼,纯专业书籍。

    5)“昔卫青出塞,以武刚自环,盖今之车营也。”

    》》》出自北宋官修的军事著作《武经总要》,这一节讲的是如何下营。

    6)“有必胜之将,无必胜之民。。。择将之道,惟审其才之可用也,不以远而遗,不以贱而弃,不以诈而疏,不以罪而废。。。卫青人奴,去病假子”

    》》》还是出自北宋官修的军事著作《武经总要》,这一节讲的是如何选将。


十三)汉武踞厕

     1)“武帝踞厕见卫青,青以大将军之贵而隶人蓄之,此不得不绝大漠而荡荤粥猃狁也”

      》》》出自唐朝李德裕的英杰论。李德裕是唐朝中晚期的名相,也是著名的牛李党争的领袖人物。这一段是讲述如何驾驭豪杰,前后举了高祖,武帝,先主的例子。作者人物汉武帝在卫青已经是大将军的时候仍然踞厕视之,就是一种驾驭之术,逼着卫青要去沙漠里建功。作者最后感慨要是唐玄宗以对待奴隶的态度对待安禄山,不让他那么骄傲估计就没有安史之乱了。这思路也是别具一格,可大将军从始至终也没骄横过啊。

     2)“夫青之德器。固不足比黯。然既为大将军。大将军者。位三公上。天子所当改容而礼者,今仍以仆隶畜之”

     》》》出自清朝张履的魏文侯论,这里面是批评野猪无礼,踞厕这种姿势确实是无礼,但为什么一个两个都认为野猪是把卫青仍然当奴隶看待呢,谁会和自己的奴隶互为姐夫和小舅子的。而且人家两个天天见,每次都端着一副严肃脸的话,野猪好累呀。

     3)“任相之道与任将不同。为将者大概多才而或顽钝无耻,非皆节廉好礼不可犯者也。故不必优以礼貌,而其有不羁不法之事,则亦不可以常法御。何则?豪纵不趋约束者,亦将之常态也。武帝视大将军,往往踞厕,而李广利破大宛,侵杀士卒之罪则寝而不问。此任将之道也”

    》》》出自苏洵集(苏轼他爹),这里不是黑大将军。他是说任相和任将是不同的,对待相一定要以礼相待,对待将嘛,因为将们本来就不怎么受礼,所以你就不要在礼法上要求太多了。这话不知道该不该吐槽,因为1)宋朝出身行伍的话确实感觉低人一等些 2)士卒的素质也确实有问题,尤其北宋这个冗兵,请暂时忘记PLA和岳家军,前者是新时代的军队后者是异类,想想民国时的军阀就好,或者就想想李广利征大宛时非战斗减员情况。但从国家军事力量来说,直接看不起那些行伍之人明显不行,还是应该从提高士卒质量上来解决问题。至于说到大将军,秉德尊业,不在这种问题范围内。


十四)汉武军中拜将和陪葬

     因为这是一种比较光荣的事,所以这事多引用在墓志上了,毕竟墓志上当然要说墓主的好话了。

     1)“卫青受诏,韩信登坛” (北周大将军崔谤是道碑)

     2)“方卫青之张幕,册重元勋,譬韩信之登坛,荣髙独拜”(周故大将军赵公墓志铭)

     3)”以冯异之谦,加卫青之荣号,论功序爵,朝章斯允“ (唐左武候将军庞某碑序)

      4)”是以卫青之冢,仍陪汉武之陵;管仲之坟,即接齐桓之墓。”(周柱国长孙俭神道碑)

      5)“刺史贾逵之碑,既生金粟,将军卫青之墓,方留石麟”(卢公神道碑)

      6)“朝廷免西北之忧,为有明名将,较之卫、霍,盖不多让矣。”(明敕封彰武伯威毅扬公墓表)

      7)“昔卫青功高绝幕,□洽神策”(大唐故左骁卫将军上柱国开国公墓志)

      8)拟汉赐卫青玺书,“将军强食慎兵事自爱”

     》》》这篇比较逗,太史公没有记载汉武帝军中拜将时的诏书,然后明朝的宋濂居然就假设着拟了这篇文,比较萌的是结尾,“将军强食慎兵事自爱”,瞬间让我想起刘卫同人三眸子里面的野猪那句“加餐食,长相忆”,宋濂大大,作为出现在语文课本上的人物,不留下一篇同人文好吗?


十五)纯粹褒扬的

    1)”卫霍北征,功列金石“ (后汉书)

    2)”宋太祖开宝三年,诏前代功臣、烈士宜令有司详其勋业优劣以闻,有司言齐孙膑、晏婴、晋公孙杵臼、燕乐毅、汉曹参、陈平、韩信、周亚夫、卫青、霍去病、霍光、蜀则先主关羽、张飞、诸葛亮、唐房玄龄、长孙无忌、魏徵、李靖、李绩、尉迟敬德、浑瑊、段秀实等皆勋德高迈,为当时之官,晋赵简子、齐孟尝君、赵赵奢、汉丙吉、唐高士廉、唐俭、岑文本、马周为之次,南燕慕容德、唐裴寂、元稹又其次。诏孙膑等各置守冢三户“

     》》》出自大学衍义补的内外群祀之礼

    3) “卫青奉法,必让其功" 

     》》》出自唐朝诏书授周仁轨左羽林大将军制


十六)三子封侯

    1)”上乃从之,曰:「然则更与其诸子官,如何?」籍曰:「昔卫青有功,四子皆封侯,此固有前世之比,无伤也。」“

    》》》出自续资治通鉴长编。这一段是关于在狄青平岭南后要不要封狄青为枢密使的事。大多数骂宋朝重文轻武的时候都会举狄青这个枢密使的例子。这里的上是宋仁宗,籍是庞籍,演义里庞太师的原型,正史里他是正面人物的。这里宋仁宗要封狄青为枢密使,一群文官都不同意,其实以前就有大臣在狄青平侬智高说过武将不宜专任,当时庞籍是替狄青说话的,他劝谏宋仁宗说狄青出身行伍,要是再派个文官过去就号令不一了。但这次要封枢密使的话他就不同意了,理由有1)时任枢密使无过;2)文官作丞相来去很频繁,武将做枢密使的话没大罪的话不能罢免;3)狄青出于行伍,提拔太快会招人议论。最后他以汉武帝封卫青三子为侯(虽然他搞错卫青儿子的数量了)为例,建议封狄青儿子为官来补偿狄青,野猪这种违规操作也能当正面例子了。庞籍这一番话搁野猪舅舅身上那完全是废话,野猪是先封妻后荫子,不是子代父功,搁宋仁宗狄青这儿,很可惜还是很有道理的。后来虽然宋仁宗还是封狄青为枢密使,但却制止不了群臣的诽谤,比如狄青家狗头上生角这种奇葩事情,欧阳修就建议把狄青派出去以保全他(爱你就要远离你),在宋仁宗干巴巴地来句狄青是忠臣时,文彦博一句“太祖岂非周世宗忠臣”拍了回去(这事出于野史,不确定真假),最终做了四年枢密使的狄青还是被派到陈州去了。想想能直接让大家明白“上欲群臣下大将军”的野猪,男友力是不是爆棚了?得猪如此,夫复何求啊。


十七)和柔媚上

      1)“汉武帝诛锄巨室,族杀大臣,当时鲜克自保,惟卫青以和柔霍去病以不泄致亲贵,霍光以谨重金日防以恭慎受遗托,之四人者虽非古贤臣,然济时之功亦足比数,顾其所以能保其功名,始终不失君臣之义者,由其得所处耳,彼岂皆素奸佞媚世以要禄固宠为务者哉"

      》》》出自明朝张宁的<方洲集>,张宁时任给事中,从提案里看这个职位的好处大概就是六科奏章都从这过,所以作者爱议论?这个集子挺杂的,记载了一些诏书奏章墓志铭诗文以及作者看史书时的心得。这一段作者是替卫青辩解的,大意是说做臣子的,能保全自己外还能建功就不错,要求不要太高,这种和柔和那种谄媚皇帝只求荣华富贵的奸佞们是不一样的。这一段前面还说就算你要犯颜直谏,也不用一副视死如归的样子,可以寓刚直于和缓之中,托强毅于谦慎之表,重要的能达到你尽忠职守让君王不犯错的目的就行。不知道是不是明朝的言官们真的太彪悍了导致作者对诤臣的要求这么务实?


十八)典故出错

  1)“卫青为牧猪之奴,樊哙为屠狗之辈“

   》》》出自《幼学琼林》,教育要从娃娃抓起,结果你儿童教材就出错。卫青他放羊放马可他没放猪,他要放也只放过一头。

  2)“卫青、霍去病亦不读书而致公辅。”

   》》》出自《北史》,里面北魏太武帝奇怪崔浩(清河崔氏)读书多见识远就算了,为什么伊珝一骑马射箭的也有类似的见识,然后崔浩就是这么回答的。我的吐槽:一按史记的说法不读书的是霍去病不是卫青,虽然卫青也是个失学儿童;二霍去病那也不是不读书,他是不同意野猪教他读兵书,有舅舅在,我也赞同野猪还是教点别的比较合适。



    除以上这些,还有一些关于幕府,踞厕,武钢车,长平县在哪的等等考据就不列了,等什么时候要用再说,还有一本苏轼集也不八了,那里面黑弹幕比较多,不仅仅是踞厕一条,当然了,那里面很多名人都有黑弹幕,看一看很适合开启脑洞和论坛掐架。

评论(22)

热度(542)

  1. 共54人收藏了此文字
只展示最近三个月数据